国家文物局又增新荣誉|“十大考古”初评揭晓
来源:火狐体育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5-04-05 17:24:59
国家文物局关于组织并且开展2025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相关单位需做好活动筹备。今年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在社会变革中守护文化身份、推动创新发展等重要使命。活动重点方向聚焦博物馆在社会变化中的作用与发展趋势,深化馆校合作,展示博物馆与青年、科技融合成果等。活动形式涵盖区域统筹联展、博物馆进基层、科技支撑打造线上博物馆、创新传播方式等。有关要求为各地精心组织活动,做好免费开放与安全保障,优化特殊群体服务,制定工作规划并做好活动总结报送等工作。
3月30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揭晓结果。经过专家审核评议、网络展播投票、评委线上打分和线件网络精品脱颖而出,分为正能量文字、图片、音视频、专题专栏、主题活动五个板块。其中,由国家文物局主创的共10件作品获评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
此次首次设立十佳奖项。国家文物局主创的《壮美北京中轴线尽现大国首都气象和中华文化魅力——写在“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之际》获评十佳网络正能量文字,《“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获评十佳网络正能量主题活动。
各地文物行政部门、文博单位,以及新闻媒体以文物为题材报送的作品也获得多个奖项。此前,国家文物局共7件作品获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国家文物局)
3月26日至29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赴重庆市调研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出席三峡工程考古报告出版工作推进会,会见重庆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
乔云飞调研了重庆老鼓楼衙署和酉阳土司遗址保护利用情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和展示情况,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机构建设情况,专题部署推进三峡考古报告出版工作,并看望慰问挂职酉阳县干部。
乔云飞指出,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的重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三峡文物保护利用,各相关的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三峡考古报告出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方面推进考古报告出版工作,为三峡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他强调,各相关的单位要按照《三峡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部署,实施好三峡出土文物修复计划,让更多出土文物上展线,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让大家探索三峡工程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要提升三峡地区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推进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大“四普”工作力度,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持续做好三峡地区考古工作,助力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重庆市文物局和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参加调研。(国家文物局)
从陕西历史博物馆了解到,博物馆将在今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推出取消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增加日参观预约数等惠民措施。为缓解旺季预约难题,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力推动“一馆两区”建设。惠民措施实行后,陕西历史博物馆本馆每周一、秦汉馆每周二均正常对外开放,每日均延时至19时闭馆(17时30分停止检票)。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路智勇介绍,博物馆实行闭馆日的惯例,主要是为了在闭馆日集中处理正常开放期间没办法进行的工作,如文物保护、设备维护检修、展厅更新等。(来源:新华网)
3月30日,经过近五年的筹备建设,中国古文字博物馆·东方汉字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开馆盛典在成都举行。作为中国首座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拥有以古文字和汉字为主题的藏品2000余件。(成都日报)
3月30日电 (记者 程景伟)“群星点亮的夜空——波斯文化艺术瑰宝展”3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该展览将持续至6月17日。此次展览汇集德黑兰礼萨·阿巴斯博物馆、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等五家伊朗专题博物馆的151件馆藏精品。展览还配套加入了广东省内相关文物精品,以“婆娑大地”“镜像之境”“融荣互通”三大篇章,展示丰富多元的波斯文化艺术及中伊悠久灿烂的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美好华章。(中国新闻网)
3月30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正式揭牌开馆。博物馆位于该县文体中心内,馆内展厅陈列近200余件(套)文物,涵盖黎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生产生活器具以及革命文物等,浓缩再现了白沙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白沙民族博物馆的落成,标志着白沙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公众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央广网)
3月31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20个项目入围终评。
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东垣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内发现的大型夯土基址群,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的布局最完整、规格最高的两汉高等级建筑群;揭露的大型建筑基址,是国内目前发现保存状况最好的东汉宫殿建筑遗存,应是侯国宫殿区所在。这些最新考古发现,对于探寻石家庄城市发展演变意义重大。
东垣古城遗址位于石家庄市区北部,面积2.76平方公里。该遗址于1956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2005年初步勘探。2023年,河北对该遗址启动全面考古调查勘探,明确了整体布局,发现“三纵三横路网系统”和大型夯土基址群,发现遗迹总数337处,涵盖夯土基址区、城垣、城门、城壕、道路、水系、居住址、手工业作坊等类型,深化了学界对于汉代郡国城市制度的认知。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9月始,河北对东垣古城内的夯土基址群启动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发掘根据结果得出该夯土基址群是汉代宫殿建筑基址。本次揭露的建筑可分为两期,第一期被第二期叠压,仅局部有出露。第二期保存状况良好,是一组由台基主体、前廊、附属建筑、甬道、散水、露台构成的高等级宫殿建筑。在第二期建筑焚毁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瓦当、花纹砖、空心砖等建筑构件。第二期建筑的主要使用时间为东汉,第一期建筑可能早至西汉。此外还发现一套复杂的砖砌排水管网系统,时代为魏晋时期,目前揭露和探明的长度已逾百米,由多条管道纵横交错而成,在管道的关键节点还设置有沉淀池。
尤为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该遗址的宫殿基址群以“回”字形平面布局为显著特征,已局部揭露的A区夯土基址的建筑形制和体量同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汉宣帝杜陵陵寝建筑基址存在相似之处,充分彰显侯国高等级宫殿的建筑特征。结合城址自战国至两汉的历史沿革,特别是出土的“真定长乐”铭文瓦当这一关键物证,可判定此次揭露的第二期宫殿建筑属两汉时期真定国宫殿遗存。
东垣古城遗址是河北目前唯一经过全面考古勘探,且布局结构清晰的两汉郡国中心城市。两年来的考古研究表明,东垣古城经过多次大的修筑、扩建、改建,遗址主体年代在两汉时期,属于太行山东麓冀中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中心城市之一。东垣古城考古印证了该城址的历史演变脉络,对于研究石家庄城市发展史和历史背景和文化根脉,以及研究汉代郡国制度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史载,东垣古城是战国中山国的重要城邑,为战国“中山四邑”之一。秦灭赵国后,设恒山郡,东垣为郡治。汉初恒山郡治移至元氏,东垣改名为“真定”,属常山郡。汉武帝时期设立真定国。东汉时期废真定国改属常山郡。北魏道武帝将常山郡迁治于安乐垒,东垣城址逐渐废弃。2013年3月5日,东垣古城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日报)
近日从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旧石器专项调查工作队获悉,陕西榆林新发现并登记的城址类遗址共计500处,部分遗址在原有调查成果基础上获得了新认识。其中,乔家寨遗址与寨子山遗址经先进的技术勘测被确认为同一处大型石城遗址,其分布面积仅次于石峁遗址,在考古学上具有重大价值。
据介绍,乔家寨遗址和寨子山遗址此前仅被当作两个普通遗址点登记。然而,借助先进测绘技术和无人机航拍,考古人员此次发现这两个遗址不仅地域相连、遗存内容相同,还都存在石墙。
航拍画面中,可清晰看到乔家寨遗址呈三角形,寨子山遗址呈“品”字形,从采集的陶片标本分析,该石城的时代跨越仰韶晚期至商周,显示出较长的历史延续性,考虑后决定将两处遗址合并为乔家寨石城,其分布面积仅次于石峁遗址。
榆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进行,截至目前,榆林市新发现文物点867处,其中史前和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城址类型数量占比较大。榆林发现大量城址与其地理位置分布、历代上设有重要军事防御设置有关。在新登记的城址中,战国到秦汉时期占比较多,共有36处。同时,此次调查确认了秦汉时期上郡、西河郡部分设县的地望,与榆林在秦汉时期设郡县来管理的历史事实也吻合。
除城址类文物点外,榆林还集中发现一批旧石器时期的遗址。对无定河流域和沿黄河流域开展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旧石器专项调查后,普查队发现50余处旧石器遗址和地点。经初步认定后已对其中18处进行登记,主要有佳县倍甘遗址、清涧上坪遗址等,这些遗址的时间跨度从12万年前至今1万年前不等,皆为此前未被发现的旧石器遗址。
无定河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其沿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榆林此次集中的旧石器遗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黄河在早期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中新社)